返回首页

威海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?

164 2024-04-04 18:45 admin

铜剑——战国

1978年威海市环翠区鲸园街道北王家福崖出土,剑身较长,断面呈菱形,圆首,柱形茎,其上有两周凸棱,剑格较厚。长49.5 cm。

青铜甗—西周

甑、鬲连体,甑,敞口,立耳外撇,深腹,腹壁斜直,甑底有一弯钩钩住箅子,箅子为长方形,其上有“十”字形镂孔,鬲腹较浅,弧形裆,四柱状足,甑上腹部饰凸弦纹两周,鬲四角各饰兽面纹。口径长31厘米,宽25厘米,通高50厘米。

彩绘陶壶——汉代

2003年威海市环翠区温泉镇河西村M1出土。通高30.8cm,带盖,侈口,束颈,圆鼓腹,圈足,盖上、颈部、腹部饰红黑彩,颈部为三角形纹饰,盖上和腹部为祥云图案。

圣经山摩崖拓片—金元

圣经山摩崖石刻位于威海市文登区葛家镇西于村北圣经山上,俗称“月牙石”。石刻高5米,宽15米,阳面阴刻“老子道德经”上下两卷,146行,6000余字,字径10厘米左右,楷体竖书。据《文登县志》记载,此石刻大抵金元时期诸真人所为,据推断是全真教道士所刻。

威海卫界碑—清代

1898年7月1日,清政府与英国签署《订租威海卫专条》,将威海卫、刘公岛及海湾沿岸10英里以内租与英国。英国派兵在租借的边界树立界碑,从此威海卫沦为英国租借地。

锡镶产品—清代

威海锡镶工艺开始于清朝末期,在英租威海卫时期发展成熟。锡镶工艺是将锡合金冶炼、镂雕成各种图案,镶嵌到陶瓷制品上,最后经过抛光制成精美的工艺品。锡镶产品是那段特殊历史的见证,对威海人民而言有着特殊的意义。

于得水手稿是其1959年7月16日写的《回忆胶东抗战前后战争发展概况》,这对于考察胶东人民武装力量的创立和发展是一本难得的珍贵资料。

简介:羊亭镇南郊周墓出土。直口,折沿,双直立耳,腹较浅,下腹内收,圜底,三半筒状蹄足,颈部饰一周重环纹,腹饰凸棱一周。口径26.5厘米,高24.3厘米。藏威海市博物馆。

石磨盘、石磨棒

 

图片

时代:新石器时代·大汶口文化(公元前4100~前2600年)

级别:一级文物

来源:征集收购

简介:大孤山镇东林家出土。粮食加工工具,花岗岩质。磨盘呈椭圆形,边缘略有残缺,有使用痕迹。长48.5厘米,宽34厘米,厚6.3厘米。磨棒中间宽、两头尖。长26.5厘米,最宽处9厘米,厚3.9厘米。藏乳山市文物管理所。

 

石铲

 

图片

时代:新石器时代·龙山文化(公元前2600~前2000年)

级别:三级文物

来源:征集收购

简介:田和街道毕家疃出土。石质生产工具。刃部磨光,琢制圆孔,有使用痕迹。长13.5厘米,宽7.5厘米。藏威海市博物馆。

 

石斧

 

图片

时代:新石器时代·龙山文化(公元前2600~前2000年)

级别:三级文物

简介:埠柳镇西豆山出土。石质生产工具。琢制,刃部磨光。长24厘米,宽8.2厘米,厚5厘米。藏荣成博物馆。

顶一下
(0)
0%
踩一下
(0)
0%
相关评论
我要评论
用户名: 验证码:点击我更换图片
热点提要

网站地图 (共9个专题102276篇文章)

返回首页